《杜晚噴鼻找九宮格會議》與暮年丁玲的時期認識–文史–中國作家網

1982年3月11日,因《“牛棚”小品》榮獲《十月》散文獎,丁玲列席授獎年夜會,并即席頒發獲獎感言。出人意表的是,丁玲的感言不像為《“牛棚”小品》而發,反而像是為另一篇作品《杜晚噴鼻》正名。演講的最后,丁玲說道:

不外,昨天,明天,我反復考慮,我認為我仍是應當保持寫《杜晚噴鼻》,而不是寫《“牛棚”小品》。天然,這里并沒有盡對相反的工具,但我本身仍是比擬愛好《杜晚噴鼻》。是不是由于我太愛杜晚噴鼻,國民更需求杜晚噴鼻的這種精力呢?我想或許是的。[1]

上述講明顛末后人反復回味成為建構暮年丁玲[2]“老來左”抽像的一個主要例證。王蒙在《我心目 中的丁玲》一文中就談到這一點[3]。但是,他以為暮年丁玲不是真正的“左”,那些看似“左”的行動重要出于“短長的斟酌”。所謂“短長”,既有要與那時青年作者一爭高低而收回順耳之音的“競爭認識”[4],更主要則是出于多年的文壇斗爭經歷——特殊是在“新時代”,周揚再次成為文藝界執盟主者時,丁玲“要與之對抗”就必需與之絕對[5]——可見,王蒙將丁玲對《杜晚噴鼻》的器重視為某種權宜之計。

曾在20世紀50年月擔負丁玲秘書的張鳳珠,也對暮年丁玲偏心《杜晚噴鼻》覺得不解。當回想起丁玲所說的“扶植四個古代化需求有更教學場地多杜晚噴鼻如許的人物”時,張鳳珠坦言:“我不是實際家,也不是研討丁玲的人,無法評論她這種保持妥善與否。”[6]面臨暮年丁玲歷經患難后展示的“英氣”和“銳氣”,她則表現“我不堪詫異,卻沒有很深的懂得”[7]。但在談起《“牛棚”小品》 的瀏覽感觸感染時,她卻頗為動情地說道:“人人間能有如許誠摯的感情,是多么激動人啊!”[8]顯然,相較于《杜晚噴鼻》,張鳳珠更愛好《“牛棚”小品》。

可以說,王蒙和張鳳珠對暮年丁玲的見解代表了兩種典範的感情立場:“不信任”和“不睬解”。王蒙聯絡接觸到丁玲和周揚的“宗派”恩仇,張鳳珠追溯到丁玲的“左派”經過的事況,兩者都是基于她此前的性命經過的事況,卻疏忽了這個決議與其所處時期也即80年月初期的內涵聯繫關係。

在會商丁玲為何要保持寫《杜晚噴鼻》而非《“牛棚”小品》時, 一個未被發覺卻不容疏忽的細節是,這個決議并非在兩篇作品甫一寫作與頒發時就內涵于丁玲心中,而是有一個逐步成型的經過歷程。無妨先回想一下兩部作品創作與頒發的顛末。《杜晚噴鼻》原題為《墾區標兵鄧婉榮》,最後寫于1965年,但初稿后來所有的掉散。1978年,丁玲在山西被摘除“左派”帽子后,開端思慮經由過程寫作向群眾獻禮的題目,斟酌再三后決議重寫這篇作品作為重返文壇的“表態”之作。8月底,丁玲寫完重寫版初稿,題目也改成《杜晚噴鼻》。文章先后輾轉多家刊物,終極登載在《國民文學》1979年第7期。《“牛棚”小品》則寫于1979年3月,那時丁玲正在北京友情病院住院,血汗來潮著落筆成文,前后破費不外十天。丁玲底本沒有想急于頒發,一個不測讓這篇散文提早面世。為了落實政策,中心唆使丁玲復出后的第一篇作品最好在《國民文學》頒發,《國民文學》編纂部是以取走了已被《十月》錄用的《杜晚噴鼻》。為補充這一鬼使神差,丁玲就把剛寫完不久的《“牛棚”小品》給了《十月》雜 志,頒發于該刊昔時9月出書的第3期。可見,相較于隨性而就、不測刊發的《“牛棚”小品》,《杜晚噴鼻》的創作和頒發與丁玲復出之路慎密相連,她 確切對后者傾瀉了更多心力。從這一點來說,丁玲器重《杜晚噴鼻》甚于《“牛棚”小品》似乎不問可知。可是,直到1982年丁玲頒發獲獎感言之前,她并未明白表現更想寫《杜晚噴鼻》而不愿寫《“牛棚”小品》。

1979年9月,丁玲在北京說話學院本國留先生座談會上曾談及《“牛棚”小品》。那時的她沒有將《“牛棚”小品》與《杜晚噴鼻》停止比擬,也未表現未來不會寫前者這類作品,反而以為《“牛棚”小品》這類“抒發那時周遭的狀況下小我的情感”的作品是“風趣的工具”[9]。到了1982年4月, 也即丁玲頒發獲獎感言后不久,她再次與北京說話學院的留先生停止了說話。當先生們問丁玲是不是對得獎的《“牛棚”小品》比擬滿足時,她誇大只能“逢場作戲”,并再次講明“要盡力寫《杜晚噴鼻》 式的作品”[10]。比擬三年前談起《“牛棚”小品》時較為積極的立場,此次答覆對這類寫作的否認更為明白。

若何懂得丁玲的這種變更?如前所言,丁玲簡直從一開端就更器重《杜晚噴鼻》,但從其對《“牛棚”小品》前后的立場來看,最開端的立場不是決議她在三年后兩次講明要寫《杜晚噴鼻》不寫《“牛棚”小品》的最基礎緣由。并且,丁玲在獲獎感言中誇大“國民更需求杜晚噴鼻這種精力”,闡明這兩次立場分歧的講明,不只出于她小我的愛好,更關乎其所懂得的時期需求。是以,我們必需從頭回到那時的社會汗青語境,深刻分析暮年丁玲在70年月末80年月初的汗青體認方法以及由此構成的時期認識,從而找出促使她做出上述轉變的內涵緣由。

一、80年月的青年精力危機與丁玲的思慮

若何懂得暮年丁玲的上述判定?她所言一“舊”一“新”兩個妨礙的本質所指是什么?她又為何對年青人的處境特殊追蹤關心?

在《十月》雜志頒獎年夜會召開前不久,丁玲方才完成對美國的拜訪[11]。要清楚她對那時中國的熟悉,可從《訪美散記》第一篇《向昨天的飛翔》中窺之一二。這是丁玲達到美國后所寫的第一篇散文,真正的表露了她分開內陸時生發的萬千感歎:

內陸呵,持久的磨難堆壓在你的身上,你此刻真是寸步難行,舊的陳舊的積習,不不難 一下解脫;新的、帶著“不受拘束”標簽的渣滓毒品,又像蟲虱一樣叢生。……年青無為的一代,正在禁受考驗。……年青人呵!快些長年夜,不要低沉,不要畏縮,不要猶疑,不要沿襲。要果斷無畏地接過老一代的火把,你們是國度的頂梁柱,你們是凌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盼望在你們身上。復興中華,扶植內陸的重擔曾經汗青地落在你們一代年青人的肩上。[12]

若從主流的汗青論述來看,那時的中國應當正處于邁向重生的階段。1981年6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經由過程了《關于開國以來黨的若干汗青題目的決定》,這是“黨在領導思惟上撥亂歸正的成功完成”[13]。但丁玲仍然對中國那時的處境憂慮重重。在她眼中,此時的中國正在遭受“寸步難行”的窘境。窘境源于那時存在的兩個妨礙:一個是無法解脫的“舊的陳舊的積習”,另一個是正在叢生的“新的、帶有‘不受拘束’標簽的渣滓毒品”。在兩個妨礙之下,丁玲對“年青的一代”寄予厚看。若何懂得暮年丁玲的上述判定?她所言一“舊”一“新”兩個妨礙的本質所指是什么?她又為何對年青人的處境特殊追蹤關心?可以說,這段話是掌握暮年丁玲在80年月初期奇特時期認識的切進口。

有論者曾引進丁玲1982年4月給一位青年的復信做出過解讀[14]。這封復信與《訪美散記》中《海倫的鏡子:會面尼姆·威爾士密斯》一文有關[15]。蘭州鐵道學院年夜先生達克在《國民日報》 讀到這篇文章后,給丁玲寫了一封信。達克在信中陳說了他看到的文藝不良景象,以為當下青年思惟充實的主因在于“政治宣揚”和“文學藝術”,從而提出了“作者應當對讀者擔任”的提出[16]。針對達克來信,丁玲立即寫了復信。在信中,丁玲起首表達了對一部門青年精力苦悶的懂得。隨后,在談到“作家的腐化”時,丁玲給出了本身的剖析,恰是這段剖析,被相干論者作為懂得前述一“舊”一“新”兩個妨礙的主要參考。

丁玲提到,那時新呈現了“一小股自覺崇敬東方本錢主義腐敗生涯方法的思潮”,從汗青中又遺留上去“無當局、無規律、浪漫、猖狂、歇斯底里”[17]。前者的寄義比擬明白,自1979年中美建交后,中國國際確切涌起了一股激烈的崇美風潮,東方不受拘束主義思惟中的“不受拘束”“平易近主”話語也一度甚囂塵上。相較于前者的明白所指,后者關于汗青遺留題目的表述則顯得較為隱晦。丁玲沒有直接給出相似“東方本錢主義腐敗生涯方法”如許凝練的判定,而是用了五個詞語“無當局、無規律、浪漫、猖狂、歇斯底里”,來描寫她看到的一部門人 們的內在表示。相干論者將這五個詞語與“五四” 時代丁玲的思惟停止勾連,以為“無當局、無規律、浪漫、猖狂、歇斯底里”恰是“其早年創作小說集《在暗中中》的主題”,從而將丁玲所說的汗青遺留題目指以為“無當局主義的小我話語”的周全復蘇[18]。題目在于,可否離開汗青語境,僅就語詞上的類似做出思惟勾連的判定?上述判定疏忽了暮年丁玲對這一題目的連續思慮。換言之,丁玲在《訪美散記》和復信中表達的對中國社會主義古代化扶植隱患的熟悉以及對青年精力題目的追蹤關心,并非起始于此。在此之前,丁玲就對這些題目構成了本身的思慮頭緒。

1980年5月,《中國青年》雜志頒發了一封簽名“潘曉”的來信,進而激發了一場席卷全國的有關青年人生不雅題目的年夜會商。丁玲固然沒有直接介入這場會商,卻以本身的方法呼應了這股時期潮水。統教學場地一時代,她在各類訪談和演講中開端頻仍表達對時下青年面對精力危機的擔心[19]:

此刻有些青年人就是缺乏崇奉如許一種東 西,純真尋求物資欲看的知足。[20]

聽說,由于“四人幫”的持久禍患,青年中逆流搏斗的不勝枚舉,但垮失落的也不少,如許的人沒有崇奉,掉往信念,只講小我吃喝玩樂,總嫌我們的國度貧窮落后,不不受拘束。[21]

此刻有的年青人我們是看不上眼的,感到他們有些俗氣,處處講關系,缺乏反動意志, 過火尋求物資享用。可是,我們應當關心他們,做些勸導任務。為什么他們會有那一套思惟風格?是有社會汗青緣由的。[22]

丁玲深入熟悉到“新時代”初青年面對的廣泛精力危機:反動意志闌珊、缺乏崇奉以及過火尋求物資享用。這應當是她之后赴美時想到“年青一代正在禁受考驗”的詳細所指。可是,憂慮中的丁玲也堅持著對青年處境的“同情之懂得”。“為什么他們會有那一套思惟風格?是有社會汗青緣由的。”也就是說,不克不及將青年們的精力危機僅回咎于小我品德的不端,更要看到他們浸淫在如何的社會汗青周遭的狀況里。在追溯青年精力危機的緣由時,丁玲側重誇大了彌漫在青年四周的“封建主義”和“本錢主義”兩股思潮[23]。“本錢主義”思潮對應著1982年復信中說起的“資產階層的腐敗生涯方法”,而“封建主義”思潮則聯絡接觸著丁玲在“新時代”初頻仍說起的汗青遺留題目,用她在那時回想汗青時的說法,是所謂“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留上去的,是我們在新平易近主主義反動和社會主義反動中還沒有徹底清除的”[24]“封建主義的殘余”[25]。是以,從上述思慮頭緒來看,丁玲在《向著昨日的飛翔》中提到的中國不易解脫的“舊的陳舊的積習”并非指“無當局主義的本位主義”,而是那時的另一種隱患:“封建主義的殘余”。

二、“封建主義的殘余”與丁玲的“新時代”認識

在丁玲的“新時代”認識中,中國那時面對的題目不只是“封建主義的殘余”,更是“封建主義”與“本錢主義”兩股潮水配合招致的時期危機。

若要正確懂得暮年丁玲頻仍說起的“封建主義的殘余”,要害在于厘清它與“新時代”主流“反封建”思潮的關系。由於,從“新時代”初期的“思惟束縛活動”到中期的“新發蒙活動”,“反封建”一直是此中的主要主題。

“思惟束縛活動”的定名與主流話語對“文革”性質的界定親密相干。“文革”的性質在20世紀70年月后期到80年月初期的主流話語中產生過一些變更[26]。正由於“文革”被視為與“封建主義”有關,“思惟束縛”的潮水才適應而生。據王學典的研討,最早以為“文革”與“封建主義”有關的是汗青學家黎澍。黎澍從重評“評法批儒”活動進手,指出“四人幫”批孔,不是反“封建”,而是宣傳法家的“封建”[27]。在之后頒發的《關于五四活動的幾個題目》中,他將“封建”所指對象從“四人幫”擴展到了認識形狀範疇遺留的“封建思惟”,并在“反封建的思惟反動”意義上從頭啟用五四活動這一主要的汗青資本,“新時代”也是以與五四時代有了直接聯繫關係[28]。隨后,黨內也開端反思軌制和生涯中存在的各類弊端,清除“封建主義殘余影響”成為那時推動黨引導軌制改造的標語[29]。可以說,從“文革”后到20世紀80年月初,“思惟束縛活動”中“封建”的內在經過的事況了一個變更經過歷程:“封建”指認對象從“四人幫”等逐步擴大到實際中存在的“封建思惟”和“封建主義”景象。

到了20世紀80年月中期,跟著“新發蒙活動”的鼓起,“封建”所指對象進一個步驟擴展。1986年,李澤厚在《發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一文中將“封建主義”的復辟追溯到新平易近主主義反動時代。在他看來,中國近代缺少“本錢主義的汗青條件”,“久長封建社會發生的社會構造與心思構造并未遭遇本錢主義社會的平易近主主義和本位主義的衝垮”[30],招致了“封建主義”有能夠復辟。是以,在李澤厚的闡述中,“反封建”與“補本錢主義的課”一體兩面。但正如羅崗誇大,李澤厚的“補課說”不是以為中國反動的路走錯了才要“補課”,而是從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視野動身停止的一種“回溯性的建構”。李澤厚在此基本上提出“轉換性發明”的主意,把“‘經濟基本決議下層建筑’的馬克思主義基礎道理轉換為‘古代化’對‘小農經濟’的戰勝”[31],這恰是李澤厚懂得的“新時代”應當停止的“反封建”義務。

假如把丁玲那時有關“封建”的闡述放在這個佈景上去看,會發明她對“封建”的懂得重要在兩個層面睜開:其一是鄉村社會產生的“封建思惟”回潮景象。在1979年召開的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丁玲專門談到鄉村社會仍然存在的大批封建陋習,諸如“陰婚”“求神拜佛”“宿命論”等[32];其二,丁玲所言的“封建”不只指遺留的“封建思惟”,更關乎“宗派主義”。1979年11月8日,丁玲在中國作協第三次代表年夜會的講話中提到“反封建”時,直接將其同等于否決“宗派主義”:“我們此刻還要反封建,反什么呀?就是要反文藝界的宗派主義”[33]。

若僅從丁玲的表述來看,很不難將她對“封建”的懂得回進上述主流“反封建”思潮。有研討者就從這個視瑜伽教室角動身,以為暮年丁玲仍然苦守著“五四”傳統,從而對其抽像停止了拆分式解讀:一面是高舉反“封建”年夜旗,照應“思惟束縛活動”的“五四”的女兒,一面則是保持“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的反動者[34]。這類二元對峙的解讀現實上扼殺了丁玲所言“封建”的復雜性。一方面,固然丁玲簡直在必定水平上分送朋友了“新時代”主流對“封建”的懂得,如她也從思惟角度往熟悉鄉村中存在的“封建”景象,並且暮年丁玲對古代化的時期課題有著光鮮的自發認識,在她所做的一系列演媾和講話中,屢次表達對中國早日完成四個古代化的希冀[35],可是,丁玲與黎澍、李澤厚等人最年夜的分歧是,她從未經過“反封建”簡略地將“新時代”與五四時代相勾連。丁玲曾在愛荷華年夜學國際寫作中間做過題為《我的生平與創作》的演講。在講話中,她回想了本身的生長經過歷程和反動經過的事況。此中,五四活動是作為中國反動的汗青出發點施展感化的,恰是這場活動讓她走出狹窄的書齋世界,“走長沙,闖上海,進了共產黨最早開辦的第一所布衣女校,熟悉了一些有名的反動人士,接收他們的教誨和影響”[36]。是以,丁玲在會商“五四”時更著重反動而非思惟束縛的內在,這一點分歧于黎澍。暮年丁玲不隨主流重返“五四”的緣由,還在于她奇特的“五四”經歷。正如賀桂梅所言,丁玲一開端就是站在“五四”古代性的止境停止寫作的,在勘破了“五四”古代性虛妄幻象之后,她才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右翼”反動之路[37],所以,很難再讓丁玲認為回到“五四”就能為80年月尋覓到新的前途。另一方面,對于“封建主義”,丁玲也有著分歧于主流的見解。起首,丁玲和李澤厚都將某些權要主義景象視為“封建主義”[38]。可是,兩者對“封建主義”內在的懂得現實上截然相反。丁玲一直安身于反動政治外部,從未將“反封建”與“補本錢主義的課”相聯絡接觸,並且在她看來,“封建主義”故鬼重來的最基礎緣由,不是李澤厚所說的“小我的生涯和認識”被壓制,而是由於利慾熏心的“本位主義”有能夠超出于配合體的所有人全體好處之上。這一點光鮮地表現在她對“宗派主義”的反思中。丁玲將“封建主義”和“宗派主義”聯絡接觸起來,對文藝界的“宗派主義”停止了追溯。她指出,“宗派主義”早在20年月末就已存在,例如魯迅與“發明社”“《語絲》派”的論爭。可是,“阿誰時辰,這不成怕”,到什么時辰“宗派主義”演化成了一種“封建主義”呢?丁玲給出了如許的答覆:“有了權,就什么都有了(這種情形,就連鄉村婦女,都是看得明白的)。有了權再搞宗派這就恐怖了,到這個時辰,就不是什么文藝看法的題目了。不是這個了,而是要在這里面爭權。”[39]這里觸及的是由丹尼爾·貝爾提出的“反動的‘第二天’”困難[40],也即反動要若何面臨反動之后的景況。

需求誇大的是,在丁玲的“新時代”個人空間認識中,中國那時面對的題目不只是“封建主義的殘余”,更是“封建主義”與“本錢主義”兩股潮水配合招致的時期危機。這一時期危機的詳細表征就是青年遭受的精力窘境。在1982年給青年的復信中,丁玲將社會上呈現的“自覺崇敬東方本錢主義腐敗生涯方法思潮”視為“極真個本位主義”[41]。應當說,為這種“極真個本位主義”埋下展墊的,就是“封建主義”和“宗派主義”及其所致的幻想與實際的對立。青年們高遠的所有人全體主義幻想無法在平常的日常生涯中真正落實,如潘曉感嘆:“我眼睛所看到的現實老是和腦筋里所接收的教導構成尖利的牴觸。”[42]恰是在如許的落差中,一部門青年才會表示出丁玲所稱的“無當局、無規律、浪漫、猖狂、歇斯底里”,這是對實際和幻想掉往信念的表示。掉往信念的青年轉而沉進日常生涯追求物資撫慰,跟著東方不受拘束主義話語的盛行,更呈現了“鉤心鬥角,縱情享用”等被丁玲視為極端利己主義的景象。

三、“杜晚噴鼻就是我本身”與暮年丁玲的“國民文藝不雅”

當丁玲在1982年決議要保持寫《杜晚噴鼻》時,與其說她是要經此重返“十七年”,毋寧說她是想激活在中國反動中施展主要感化的“群眾道路”的汗青資本。

訪美經過的事況加深了丁玲對青年精力窘境的熟悉。她發明,即便在物資程度發財的美國,青年精力充實題目仍然存在:“我到美國的一些處所,無論在城市、在鄉村,我碰著的通俗美國人,都談起此刻青年人中比擬廣泛地缺少崇奉,精力充實,不關懷別人,他們為此覺得不安。本錢主義軌制下人與人之間冷淡,短長競爭,以強凌弱,不是小我的意志所能轉移的,這些就像人體上的癌癥。”[43]這一發明讓丁玲清楚,美國式古代化無法為處理中國那時的青年題目供給有用道路,中國需求從本身的主體經歷中尋覓戰勝危機的資本。

現實上,丁玲在“新時代”初追蹤關心青年精力危機的同時就開端思慮應對戰略。她一方面主意作家的寫作“要能使讀者獲得氣力”,“往和一切暗中權勢、舊影響作斗爭”[44];另一方面,她則從小我性命經過的事況動身,分送朋友著戰勝精力充實的親身經歷。丁玲以為,“要使本身不充實,生涯過得扎實、有興趣義,必定要建立對黨、對國民、對社會主義的果斷信念”[45],她恰是在不竭“深刻生涯”中看到了“質樸仁慈的國民和欣欣茂發的社會主義工作”[46],從而很少覺得充實。美國之行有形中強化了丁玲對上述經歷簡直信。對丁玲來說,青年精力危機題目思慮的落腳點是“社會主義古代化新中國”的呈現[47],她盼望青年也能像她一樣深刻國民群眾的生涯,在戰勝精力危機的同時為“社會主義古代化”工作做出進獻。恰是基于如許的佈景,丁玲才會在訪美停止后兩次宣稱要保持寫《杜晚噴鼻》而非《“牛棚”小品》,這個決議異樣意在回應青年的精力危機。

《杜晚噴鼻》和《“牛棚”小品》都聯繫關係著丁玲的北年夜荒經歷,兩者最年夜的分歧在于前者塑造了杜晚噴鼻這小我物抽像。丁玲在獲獎感言中曾談及杜晚噴鼻的實際意義。她指出,“此刻我們的國度百業待舉, 百廢待興,要完成四個古代化,在發揚平易近主,加大力度法制的同時,需求大量具有這種社會主義品德品德的人”[48]。杜晚噴鼻是丁玲假想的中國停止社會主義古代化的幻想主體,而她具有的“社會主義品德品德”恰是“新時代”初墮入精力窘境的青年所缺少的。要害在于,杜晚噴鼻具有的“社會主義品德品德”若何能輔助青年戰勝精力危機?

如前所言,在丁玲的“新時代”認識中,青年之所以會呈現“極端本位主義”的行動,不只由於東方不受拘束主義話語的引誘,更在于“封建主義的殘余”招致的幻想與實際的對立。杜晚噴鼻恰好供給了一種將幻想落實到日常生涯的能夠。丁玲沒有把“杜晚噴鼻”塑形成一位有著觸目驚心業績的好漢,而是凸顯了她扎根日常生涯的一面。作為改行甲士的家眷,杜晚噴鼻本可以不餐與加入休息,但她卻自動承當起了很多任務。從掃公共茅廁、掃馬路,到幫其他家眷帶孩子、做家務,再到整理食糧,砍木開渠……杜晚噴鼻做的都是一些看似平凡的“大事”。但是,“說起來工作很平凡,但一考慮,人人城市感到這是普通人不不難做到的”[49]。之所以“不不難做到”,是由於這些“大事”背后觸及若何處置“公”與“私”關系的困難。當家人不睬解杜晚噴鼻為何保持把拾到的食糧上交給場院時,她說:“這是國度的食糧。我們是公營農場的工人,要看到六億生齒呵!我們農場職工的口糧尺度,曾經比哪里都要高。”[50]這種“公”的自發就是社會主義品德品德最主要的表現,也是中國停止社會主義古代化扶植不成或缺的精力。由於具有這種自發,杜晚噴鼻才幹構成一種“為國民辦事”的“主人翁”精力,完成“年夜”(幻想)與“小”(實際)的無機貫穿,在一件件“大事”中,實行著社會主義的理 想。這種自發的“主人翁”精力可認為身處窘境的青年指明另一條途徑。固然反動幻想與實際的對立確切存在,但這并不用然指向反動幻想的掉落。青年應該像杜晚噴鼻那樣,在“公”的自發中,在對社會主義幻想的深信中,化主動為自動,以本身的舉動將幻想真正落實到實際中。可以說,這就是丁玲盼望經由過程杜晚噴鼻這小我物傳遞給“新時代”青年們的希冀。

進而言之,丁玲的這個決議不只意味她要持續書寫杜晚噴鼻如許的新人,並且觸及更深條理對《杜晚噴鼻》意義的掌握。暮年丁玲在談到本身與杜晚噴鼻的關系時誇大:“杜晚噴鼻就是我本身,固然我不是標兵。我沒有、也不克不及有她那樣的成績。但那種領會、那種情感是我的,就是寫的我本身,是寫杜晚噴鼻也是寫我本身。”[51]是以,《杜晚噴鼻》這個文本所包含的意義不只表現在文本內杜晚噴鼻這小我物身上,還聯繫關係著丁玲的主體改革經歷。若何懂得丁玲所說的“杜晚噴鼻就是我本身”?這一表述與她對三種寫作內涵分歧性簡直認組成某種同構關系。丁玲指出,“寫本身所熟習的”“寫寬大休息國民工農兵的生涯”“寫自我”三種不雅點看似互不相容,實在“從作家的創作實行來說,應當是分歧的”[52]。是以,當丁玲說出“杜晚噴鼻就是我本身”時,表現的是對自我與國民關系高度自發的認知。訪美之前,丁玲曾重回北年夜荒并在延安文聯的接待會上頒發講話,此中明白闡述了作家和國民的關系:

你就是寫你本身,你本身也是國民的一分子,就是國民的一個代表,你寫你本身,也就是寫國民,應當把本身化為國民的一部門,把本身融匯到國民傍邊往,這就是改革。……是以,寫本身就是寫本身最熟習的, 也就是寫寬大的休息國民,這都叫政治。政治并不只是政策條則、陳述、決定。作家是 要領會條則,更主要的是領會國民的生涯,國民的請求。[53]

這段話顯示出丁玲保持的“國民文藝不雅”:作家應當“把本身化為國民的一部門,把本身融匯到國民傍邊往”,所以“寫本身”就是“寫國民”,她盼望恢復的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來的基于常識分子主體改革的“文藝為工農兵辦事”傳統。在此基本上,丁玲所懂得的“政治”,不是“多數人的政治”,也“不只是政策條則、陳述、決定”,而是一種“國民的政治”。是以,當丁玲在1982年決議要保持寫《杜晚噴鼻》時,與其說她是要經此重返“十七年”,毋寧說她是想激活在中國反動中施展主要感化的“群眾道路”的汗青資本:一方面,青年只要在施展本身“主人翁”精力的經過歷程中自發融進國民群眾,才幹夠戰勝本身的精力危機;另一方面,作為中國反動的可貴經歷,“群眾道路”在延安時代曾有用克制了“權要主義”“宗派思惟”“特權不雅念”,也即具有丁玲意義上的“反封建”效應。但是,丁玲關于“群眾”的設法在那時漸趨“離別反動”的時期氣氛中顯明“分歧時宜”,暮年的她也被貼上了“老右派”的標簽。

疇前述丁玲對“杜晚噴鼻”的立場和青年題目的追蹤關心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社會主義古代化”有著奇特的懂得。起首,暮年丁玲一直深信“只要社會主義才幹救中國”[54],訪美經過的事況更讓她親眼目擊了美國式古代化在物資生涯與精力生涯上的決裂,她由此加倍確信,中國要停止的“社會主義古代化”扶植不克不及照搬美國的經歷。其次,在丁玲看來,中國的古代化工作是國民的工作,其所需求的主體不是東方式的基于本位主義的“感性經濟人”,而是像“杜晚噴鼻”如許有著“公”的自發,能將“為國民辦事”的理念落實到生涯中的千萬萬萬具有“主人翁”精力的通俗人。

1980年,丁玲曾在一次年夜會上對凝聽講話的青年收回魂靈三問:“此刻在中國畢竟走哪條路?畢竟本身崇奉什么?本身在國度里站什么地位?”[55]這也是暮年丁玲思慮的焦點題目,在20世紀七八十年月之交的汗青轉軌期,她深入認識到中國正面對往何處往的困難。明天回過火來看,丁玲無疑有其局限,對于若何在以經濟扶植為中間的主題下從頭實行“群眾道路”,她沒能給出清楚又體系的思慮。但不成否定的是,暮年丁玲對時期危機的體察和社會主義古代化途徑的思慮簡直有別于那時主流的古代化論述,是當下進一個步驟懂得“新時代文學”復雜性的主要汗青經歷,也為持續推動中國式古代化途徑供給了可資參考的思惟資本。

注釋:

[1][48]丁玲:《〈“牛棚”小品〉註銷的故事》,《丁玲選集》第9卷,第299頁,第297頁,河北國民出書社2001年版。

[2]王中忱曾將“暮年丁玲”界定為“復出以后”的丁玲,并以1979年3月丁玲在《汾水》頒發《致一位青年業余作者的信》為開始,本文認同這一界定。拜見王中忱《“新時代”的文藝與政治:重讀暮年丁玲》,《作為事務的文學與汗青論述》,第231頁,人世出書社2016年版。

[3][4][5]王蒙:《我心目中的丁玲》,《擺佈說丁玲》,汪洪編,第204頁,第205頁,第207頁,中國工人出書社2002年版。

[6][7][8]張鳳珠:《我覺得評論界對她不敷公平》,《擺佈說丁玲》,汪洪編,第257頁,第254頁,第257頁。

[9]丁玲:《解答三個題目》,《丁玲選集》第8卷,第60頁,河北國民出書社2001年版。

[10]丁玲:《和北京說話學院留先生的一次說話》,《丁玲選集》第8卷,第292頁。

[11]1981年9月至1982年1月,丁玲受邀餐與加入了由聶 華苓與保羅·安格爾佳耦掌管的愛荷華年夜學“國際寫作打算”,她為此一共寫下了25篇訪美散文,在 1984年集結為《訪美散記》一書由湖南國民出書社出書。

[12]丁玲:《向昨天的飛翔》,《訪美散記》,第2頁,湖南國民出書社1984年版。

[13]《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胡繩主編,第432頁,中心黨史出書社1991年版。

[14][18]倪文婷:《反不雅中國主體的美國視野——重讀丁玲〈訪美散記〉》,《新文學評論》2019年第4期。

[15]該文最後頒發在1982年2月25日的《新察看》,后被3月7日的《國民日報》轉錄發載。

[16]《附:這位青年的來信》,《丁玲選集》第12卷,第191頁,河北國民出書社2001年版。

[17][41]丁玲:《致一位青年》,《丁玲選集》第12卷,第189頁,第189頁。

[19]重要文章如下:《談本身的創作》《我這二十多年是怎么過去的》《生涯·創作·時期魂靈》《聊下文藝創作》《隨談》《愛情與文藝創作》《我的命運是跟黨聯在一路的》,《丁玲選集》第8卷,第80— 90頁、第93—97頁、第98—111頁、第112—120頁、第128—136頁、第137—141頁、第200—201頁。

[20][24][54]丁玲:《聊下文藝創作》,《丁玲選集》第8卷,第116頁,第113頁,第116頁。

[21]丁玲:《隨談》,《丁玲選集》第8卷,第135頁。

[22]丁玲:《我的命運是跟黨聯在一路的》,《丁玲選集共享空間》第8卷,第202—203頁。

[23][25][44][55]丁玲:《生涯· 創作· 時期魂靈》, 《丁玲選集》第8卷,第100頁,第105頁,第101頁,第100頁。

[26]賀桂梅:《“新發蒙”常識檔案:80年月中國文明研討》,第19頁,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21年版。

[27]王學典:《思惟史上的新發蒙時期:黎澍及其摸索的題目》,第19頁,河南國民出書社2010年版。

[28]黎澍:《關于五四活動的幾個題目》,《近代史研討》1979年第1期。

[29]拜見鄧小平《黨和國度引導軌制的改造》,《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27頁、第335頁,國民出書社1994年版。

[30]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惟史論》,第35頁, 三 聯書店2008年版。

[31]羅崗:《五四:不竭重臨的出發點——重識李澤厚〈發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杭州師范年夜學學報》2009年第1期。

[32]丁玲:《在中國國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二次會議小組會上的講話》,《丁玲選集》第9卷,第391頁。

[33][39]丁玲:《講一點心里話》,《丁玲選集》第8卷,第73頁,第76頁。

[34]拜見秦林芳《丁玲的最后37年》,第26頁,中國文史出書社2005年版。

[35]拜見丁玲《在中國國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二次會議小組會上的講話》,《丁玲選集》第9卷,第389頁;丁玲《〈丁玲短篇小說選〉后記》,《丁玲選集》第9卷,第110頁。

[36]丁玲:《我的生平與創作》,《訪美散記》,第140頁。

[37]賀桂梅:《丁玲主體辯證法的天生:以瞿秋白、王劍虹書寫為線索》,《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18年第5期。

[38]丁玲的相干闡述拜見丁玲《生涯·創作·時期魂靈》,《丁玲選集》第8卷,第105頁;李澤厚的相干闡述拜見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惟史論》,第32—33頁,三聯書店2008年版。

[40]丹尼爾·貝爾:《本錢主義文明牴觸》,趙一凡等譯,第75頁,三聯書店1989年版。

[42]《潘曉會商:一代中國青年的思惟初戀》,彭波主編,第4頁,南開年夜學出書社2000年版。

[43]丁玲:《People雜志的采訪任務》,《訪美散記》,第136頁。

[45][46][47]丁玲:《我這二十多年是怎么過去的》,《丁玲選集》第8卷,第97頁,第94頁,第97頁。

[49][50]丁玲:《杜晚噴鼻》,《國民文學》1979年第7期。

[51]丁玲:《文學創作的預備》,《丁玲選集》第8卷,第182頁。

[52]丁玲:《答〈今世文學〉問》,《丁玲選集》第8卷,第161頁。

[53]丁玲:《延安之行談創作》,《丁玲選集》第8卷,第219—220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